中國時報 96.11.28 
觀念平台:共同台灣 不同記憶
陳芳明

觀看紀錄片〈被遺忘的一九三七〉,心情分外沉重,彷彿自己被深鎖在悲戚的歷史情境。對於全球化時代的知識青年,這段記憶已經陌生得近乎淡漠。對於本土的綠色支持者,南京大屠殺已是事不關己的歷史事件。時代浪潮的變遷,政治條件的轉移,已經使歷史的重量幻化得比羽毛還要輕盈。所謂歷史教訓,變成過目煙雲。

本土意識的高漲,使二二八事件成為台灣僅有的歷史記憶。在過去的戒嚴時代,台灣歷史曾經是被壓抑的記憶。綠色執政之後,外省族群的歷史記憶反而受到壓抑。這種以權力轉移為依歸的歷史意識,只能證明這個社會的人文修養極其薄弱,而且極其不健康。

彰顯獨一無二的歷史記憶,其實就是在遮蔽不同族群的歷史經驗。在開放的民主社會,每一個族群的歷史經驗都是在建構文化主體時不可或缺的一環。健康的文化主體,絕對是能夠容許複數、多元歷史記憶的同時共存。歷史記憶的差異越大,文化遺產的累積就越豐富。能夠尊重不同族群的文化主體,往往能夠鍛鑄堅強的認同。

每一個個人的歷史記憶,都是無可取代;每一個族群的文化鄉愁,也是無可輕侮。以草率、輕率方式任意壓制或消除記憶的差異,絕對不可能建立普遍的政治認同,反而會創造更多文化衝突。

〈被遺忘的一九三七〉能夠介紹到台灣,其實是給島上住民又一次學習歷史的機會。如果二二八事件的記憶不應該被壓制,則南京大屠殺的記憶也應該得到重視。這部紀錄片,係以張純如的英文專著《被遺忘的大屠殺》為依據拍攝而成。這冊書的中譯本十年來已有二十二刷,足證這個事件的記憶仍然保存在許多人的心靈深處。那麼多外省族群來到台灣,其實也是帶著傷痛的記憶一起湧到島上。那麼多外省族群也已在台灣生根,並且以這塊土地做為安身立命的居所,則他們的記憶也需要獲得恰當的歸宿。

台灣的歷史無非是不盡不止的移民史,即使到今天還有更多的新移民持續的湧來。在舊有的記憶上累積新鮮的記憶,這是台灣文化創造力之所以生生不息的關鍵。面對受害的記憶,是為了創造受惠的遺產。文化的智慧與想像是許多創造的重要基礎。平白讓一種記憶消失,不僅輕易排除歷史教訓的機會,而且也輕易擦拭人類的重要智慧。

在未來的台灣,外籍新娘的新台灣之子也將帶來新的文化創造力。他們的歷史記憶不再只是中國的或是台灣的,不久即將浮現的記憶可能是屬於泰國、越南、印尼、菲律賓。千萬不可低估新族群的生產力與創造力,當他們的歷史經驗也都匯入台灣的記憶時,全新的文化結構就要鍛造成型。

這些年來,已經見證太多對歷史蔑視,對記憶貶抑的粗暴行為。這種違背文明與人性的作為,將只有使台灣認同更趨分裂。政治使人分裂,文化使人和解。我們都擁有不同的記憶,能夠依賴的是共同的台灣。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ve TOKIO on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